寿险保障
臺灣大學畢業證樣本|理工科大學生為何要提昇文學素養?
详细信息
【言無不勁】文學教育及寫作,無疑是跨越文理鴻溝的重要橋樑。
陳勁松
讀《葉嘉瑩說詩講稿》時,書中關於文理貫通的闡述尤為深刻:“我很早就有這樣一個想法,覺得學科學的人,應該也跟文學結合起來。因為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可以得到證明:最好的天才,富有創造性的科學家,像牛頓、瓦特,他們都是既有很銳敏的直覺感受,而且也具有很豐富的聯想能力。”葉嘉瑩是古典文學大家,之所以提出這樣一種想法,乃是基於她早年在台灣大學教授國文課的實踐與觀察——“我發現那些國文最好的學生,大部分不是文學院的學生,而是理學院的學生。”但這些頗有文學天才的學生,最終都選擇了去理學院,她因此強調,理學院的同學如果有文學的興趣,應該幫助他們發展這方面的興趣,使他們成為文理兼長的、富有創造性的人,因為這樣的人能夠有更好的科學上的創造發明。她進而呼籲,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也應該有文學素養。我對此深以為然,甚至覺得,若能在此基礎上提供條件並創造機會,鼓勵帶動理工科大學生適當進行一些文學創作,則不僅可以真正實現人文與科技的融通,還能讓理工科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、熱愛生活、理解世界,提高寫作與表達能力的同時,提升人生的高度,拓寬生命的廣度。
葉嘉瑩先生的上述主張,與國內外理工科大學近年來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,已有不少大學施行了“駐校作家”制度,並開設了各種類型的創意寫作課。這些高校及相關製度設計的初衷,並非為了培養作家,但對於理工科大學生文學素養的培育及提升功莫大焉。為何需要增強理工科大學生文學素養,乃至鼓勵其進行文學創作?除了葉嘉瑩說的文理兼長更利於科學上的創造發明,還有更深層的考量。一般而言,理工科大學生在邏輯與理性思維、動手與創新能力等方面較有優勢,但社會和時代需要的畢竟不是單向度的人,如何感知世界的豐富多彩?審美能力不可或缺。怎樣探索未來的變幻莫測?認知能力尤為重要。而在人際交往中,表達能力的強弱往往決定著關係的深淺、溝通的成敗。理工科大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到,科學研究同樣須以人為本,科技發展的終極目標,必定要回應人的需求,遵守人道、尊重人性、合乎人倫,正確處理人與自然、人與世界、人與人的關係,並由此建構屬於人類自己的精神家園。否則,失去了“人”的科學研究與科技發展,沒有任何意義。這一切,決然離不開健全豐富的人格。而文學素養、文學創作,恰恰可在這些方面得以深度體現。
相关产品